当前位置:首页 生活 正文
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与自然展现能力,就是最佳表现!
时间: 2023-03-29 09:01:04 浏览: 292

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,自然而然地学习、练习与精熟各项能力,就是最佳表现!鼓励与称赞都是增加孩子的学习动机!不练习只求表现,最后当众批评小孩,父母动怒、孩子觉得丢脸,双输又何必呢?

中间:

3岁小孩自己拿餐具吃饭,吃得很开心。饭后吃柳丁,一个接一个,即使流得满手柳橙汁,但是有吃饱。阿公看到他吃柳丁吃得这么开心,也笑开怀。

父母鼓励吃柳丁,而不是阻止、怕衣服沾到。隔壁父母说会弄脏衣服,这对父母回答:「反正是洗衣机洗」。

4岁多小孩拿着学习筷,自己吃完整顿饭,父母只有帮忙把餐盘上的菜夹到小盘子而已。

右边:

阿嬷拿汤匙帮忙喂4岁小孩。

6岁小孩吃一吃,不吃了,在旁边的爸爸直接喂他吃。吃完饭,站到椅子上大叫,阿公阿嬷在旁边见状,赶快叫他下来,结果他说:「餐厅就是我家,我想怎样就怎样」。父母没什么反应。

父母看到旁边小孩在吃柳丁说:「我就是怕弄脏衣服,所以都不给吃耶」。

8岁小孩趁着父母没注意时,把西瓜拿得远远地,整个人呈拱形地啃了三片西瓜,深怕西瓜汁滴到衣服留下污渍。三片西瓜,只吃了最上面一排。

左边:

5岁小孩,之前都用汤匙吃饭,这次改拿(大人用的)长筷子吃饭,夹不好,被父母骂说:「在家不是教过你了吗?」

父母转头对8岁小孩说:「你也是,连筷子都夹不好,用汤匙吃!」,结果换了汤匙,饭菜又掉桌上、掉地上,还沾到裤子,又被骂,连不会用剪刀都顺便一起骂。小孩回说:「我剪刀剪下去,它纸就偏掉,夹在刀片中间啊!我有把纸放到(剪刀)最里面了,但是纸就偏掉啊~」。父母大骂:「你不要再辩了啦!」。最后,小孩被骂哭了,餐桌气氛突然变得很尴尬。

三个不同的家庭,在同一个餐桌上,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养样貌,形成一个巧妙又难以言喻的画面。在这实例中,有许多可探讨的议题,例如儿童的能力发展、父母的教养型态、隔代教养的观念差异、成就与动机等等。

?反思

一个5岁小孩,之前都用汤匙吃饭,突然改拿大人用的长筷子。拿不好或夹不好、掉下来,应该也是正常的吧?毕竟才刚学会的技能,有时需要时间练习才能熟练。妈咪咪不知道小孩是否有足够练习筷子的机会或时间,也无法确定突然改变的原因,是想取悦或展现给长辈看小孩已经会用筷子?或认为小孩5岁就该会使用筷子了,或其他可能性,但妈咪咪真的觉得小孩还蛮无辜的……

旁边的8岁小孩也是无妄之灾,不只筷子的事,连拿剪刀的事也都搬上餐桌来讲。第一,至少以妈咪咪所知,大约在5、6岁左右大多能顺利使用剪刀。刀片夹纸的现象,妈咪咪带胖灵精练习使用剪刀时,也发生过,尤其是初期使用安全剪刀时还蛮常发生的。不过随着练习,胖灵精(4Y+)已能独立使用剪刀,甚至还自己发明把自己画的图剪成拼图的形状来考大家(如下图)。因此,8岁小孩若使用剪刀有问题,表示他的精细动作需要多练习,而剪刀拿不好,筷子连带受影响,因为两者在动作上都需要使用到大姆指、食指和中指。第二,在餐桌上被骂拿筷子的事,还要无故牵扯拿剪刀的事,如果妈咪咪是那位小孩,铁定也很想哭,心里觉得丢脸并想着「不过是吃顿饭,为什么还要被骂?关剪刀什么事啊?」。

家族聚餐时,妈咪咪就让胖灵精使用他正在学习的餐具,例如早期使用汤匙和叉子,之后加入学习夹,之后换成学习筷。妈咪咪的心态是「儿童在餐桌上使用学习筷(或匙叉,依年龄与能力发展而定)是很正常的,因为他还在学习,每次吃饭都是练习时间」,不需要为了赢得别人的称赞「哇~你会用筷子了!」而揠苗助长。让儿童自然而然地展现他目前所会、所学或正在学的能力,是理所当然的。就算吃水果可能会沾到衣服,透过这些经验,才有机会练习与修正自己的行为啊!难道为了弄脏衣服,就限制孩子品嚐各种食物的味道吗?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不弄脏衣服也能品嚐的方式吧!

?管教、羞愧与罪恶感

当孩子粗鲁对待他人、伤害他人或有立即危险性时,例如推拉其他小朋友或跑到马路上,那么当下立即处理是很重要的。若不属於上述情形,当众批评小孩则会让孩子感到羞愧(shaming)。罪恶感、尴尬、羞辱和羞愧,都是与自我觉察(self-consciousness)有关的情感,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行为、自我归因与幸福感等发展。

?羞愧(shame)

羞愧(shame)是一种让你觉得「你自己(yourself)」不好的情感。当最爱的父母对孩子说出难听的话,传达出「你怎么这么笨?」、「你什么都做不好!」、「所以才没人喜欢你」等讯息,是很伤人的-它会伤害自尊(self-esteem),甚至造成根深蒂固且持久的伤害;长久下来,也会影响亲子关系。孩子长大后常觉得不被爱、不被需要和害怕的,也常觉得自己「不够好(notgoodenough)」。随年龄增长,也会妨害健康的感情生活。甚至当这群孩子为人父母时,也可能重蹈覆辙、进入另一个恶性循环。

心理学教授Tangney说:「当人们对自己感到羞愧时,他们会怪罪别人,且较不可能为他们的行为负责」。只要有人当众被骂,他们就会感到羞愧。然而,觉得羞愧的人会变得退缩(withdrawal),想要扞卫(defend)自己,反倒不是促使他们改变或把事情做对。羞愧可能让孩子觉得他们没办法改善、没有能力(notcalable),并认为这是必然的后果。

?罪恶感(guilt)

罪恶感(guilt)是一种让你觉得自己「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(somethingyoudid)」。Tangey说「问题不在於你,而是你所做的,那才是个问题」。与罪恶感不同之处在於,羞愧强调「能力(capability)」,而罪恶感强调出「责任(responsibility)」。

?建议管教时使用正向句子

当众训斥孩子,会让他感到羞愧,所以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管教小孩。因为若当众批评孩子,孩子并不会注意听父母想要孩子学习的事情,反而更在意谁会听到。因此,找个不会被听到、被看到的小空间来好好讨论这件事。如果当下无法找个地方好好聊聊,那么简短地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,让他知道你稍晚回到家会与他讨论此事,并且说到做到。

例如最近因为胖灵精生病,全家都跟着中标,一起去看医生。医生在进行诊治时,胖灵精因为好奇,所以在医生使用喷枪时,被喷到一些。胖灵精立即说:「医生,你喷到我了」,妈咪咪当下觉得这个反应不妥,也注意到医生的脸僵了一下。回到家后,妈咪咪才跟胖灵精讨论这件事。因为我们不知道喷枪有喷多远,虽然胖灵精好奇而站得太近,妈咪咪就跟胖灵精说:「可是你今天这样讲有点不礼貌,也许你可以说「不好意思,你喷到我了。」,而且医生在忙着治疗爸爸,可能不会注意那么多。既然我们不知道喷枪可以喷多远,也许下次你可以问医生叔叔说「请问喷枪会喷多远?我站在这边会不会被喷到呢?」,这样听起来比较有礼貌,人家听了也会比较舒服。」 

以下也整理出父母在管教(discipline)小孩时可使用的正向句型,供爸妈们参考:

1.「我想要你告诉我,发生了什么事?」,在你回应前,可以先花几分钟听听孩子怎么说。

2.「对你来说,你感觉如何?」,帮助小孩辨识出与发生事件有关的感觉,可能包括愤怒、害怕、孤单、惊讶等等。

3.「如果可以重来,你会怎么做?」,这是最理想的做法,让孩子自己想出替代方案,会更有效。父母只要帮孩子确定他想出来的方案是有效的,并且赋能(empower)下一次你会做好。

4.「下一次,你会怎么做?」、「你可以跟谁道歉?」、「下次可以如何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呢?」,帮助孩子找到合适、有力的字词,具体化他想出来的上策。

5.「我可以帮你什么呢?」,即使没有什么你能做的,但孩子还是会很乐意听到你愿意帮忙。

最后,回顾一些研究资料中,妈咪咪原以为专制独裁教养方式较易导致羞愧与罪恶感,然而其中一项研究结果却令人意外。低涉入、少要求、高度情感关爱的放任型教养方式,通常会让孩子靠自己来调节情感经验,透过三种方式导致羞愧与罪恶感:

1.放任型的父母不会对孩子犯规行为提供回馈,孩子因此没有机会发展出健康的情绪回应方式,也无法用适应性的方式将不良行为并入自我概念中。

2.理想的管教会引发孩子适度的负面情感,并增加适当行为的显着性。然而,放任型父母缺乏这类管教,因此妨害孩子正确侦测不良行为的能力、评估与了解自己在事件当中的角色,以及透过父母的协助来调节情感。

3.放任型父母与孩子沟通时,传达出孩子不重要或不值得父母的关注。孩子可能将这些感觉内化,并且不适当地责怪与贬低自己。

在此研究中,尤其是父亲的放任式教养,能预测孩童的羞愧与罪恶感(3岁预测6岁)。

Reference:Parisette-Sparks,A.,Bufferd,S.J.,&Klein,D.N.(2017).Parentalpredictorsofchildren'sshameandguiltatage6inamultimethod,longitudinal study. JournalofClinicalChild&AdolescentPsychology,46(5),721-731.

妈咪咪心想:也许专制独裁的管教批评易立即引发当场的羞愧或罪恶感,但放任型管教可能长期地、在未来也会透过周遭他人的指责而导致,皆值得深思!

?觉得文章很实用,赶快点选下面按钮分享给好友吧!?

看完文章内容还有疑惑?点这里 【在线咨询】 与专属顾问一对一沟通解答你包括收费、对比、排行等所有问题!

说明: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